近日,与一位当乡镇老师的朋友吃饭,聊了些她日常教学的事情,
每谈及班上不懂事的学生时,她的眉间都会闪过几分担忧。
她挫败又难过。
因为她与我都是农村出身,当自己回到乡镇教书,看到与自己一样的孩子们时,
自然更加希望他们能走出大山。
看着班上那些浑浑噩噩混日子的学生,男生也好女生也罢,
她开始担忧等初中毕业以后,这些孩子该何去何从。
所以,想起了当年自己的老师曾讲过的道理。
不掺半分假。
于是她学着老师的样子,想把道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时,才发现他们叫不醒,不愿意学也听不进劝告。
即使她那些朴实无华的人生道理,是自己一步步走来的亲身经历。
有人说这是教育的滞后性。
学过的课文和听到的道理,当下是领悟不了的,
需要等到几年甚至十几年后,在经历过一些事情后,才会幡然醒悟。
原来在多年前已经有人告诉过自己,只是你没听懂罢了。
只有当你懂的那一刻,老师的教育,时隔多年才真正形成了闭环。
说得通俗易懂一点,便是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次会。
从学前班到大学毕业,我读了十多年的书。
这一路上,有人追风赶月,有人停滞不前;
有人悬梁刺股,有人从上课睡到放学……
闲下来时也会思考关于教育这方面的事情,
闭上眼,尝试将求学到现在,所有还记得的场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剪辑成一部电影,然后在脑海里放映。
当看到电影结尾时,心里浮现了一句话:学习的回报周期太长了。
小学7岁,老师告诉我,学习才能改变人生;
初中12岁,老师告诉我,学习才能实现理想;
高中16岁,老师告诉我,学习才能拥有未来。
站在二十多岁的年纪回首,明白老师说得都是对的。
只是当年的认真刻苦,要等到20多岁才看到回报,
又有多少人能够在学生时代,就看到未来那改变了人生的自己?
其实老师的话语很像是在跟学生画大饼,就像现在有人跟你说,
只要你努力工作,以后一定能住豪宅开豪车一般。
当然,工作与学习并不能混为一谈,只是举个通俗的例子。
背一篇古诗文言文,写一篇好的作文,并不能得到改变人生的回报,
所以很多学生不愿意去背晦涩难懂的文言文,
但如果把学习回报的周期缩短,例如背一篇马上有奖励,我相信他们会非常乐意。
但是你想啊,总有人不需要即时的奖励,也会愿意去背的。
有些事情,等他们长大了,自然也就明白了。
虽然等到那时,早已无力去改变些什么,毕竟他们的人生,是他们的。
至于我,至于你们,也都只是一个听众罢了。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