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时节 农谚道:“三春不如一秋忙,麦子熟了不让戗”。
当布谷鸟的翠鸣把麦田叫成一片金黄时,麦收就开始了。
麦收是农民最忙碌的季节。
开镰前,大人们会从厢房的木窗棂上取下镰刀,用磨石磨得锋快,然后找出最破的厚衣服,预备割麦子时穿。
开镰这天,天刚放亮时,生产队上工的钟声就响了,劳力们应声而出,一起上山,
趁着风凉把麦子割倒、捆好,等太阳开始毒的时候,便把麦个子装上马车运到打麦场上“过日头”,
晒过两三个火辣辣的日头后,男人们便戴上草帽,把驴、马,或者牛牵到打麦场,套上石墩开始打场。
于是,“吱吱呀呀”的碾场声便此起彼伏地响起来。而女人们则在麦场边的树荫下,说笑着用刷子刷麦秸,刷好后捆成捆留着以后“打苫”用。
整个山村从麦地,到麦场,到处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打场要在太阳最毒的时候进行,当第一遍碾压完,翻晒后等待第二遍碾压的时候,生产队给大人们烧好的绿豆汤便送到麦场边的树荫下了。
这时大人们会围拢上来边擦着汗,边喝绿豆汤。我们这些孩子们也会像馋猫一样围过来,等待着大人们把碗里的汤喝完,然后把沉淀在碗底的绿豆倒在我们手里,忙不迭地按进嘴里,嚼得满口生香。
麦子上场,需要十多天才能打碾收拾利索,这期间最怕的是下雨。
尤其是场打得正欢时,突然来了雷阵雨,那场面就像一场战役,男女老少一齐上阵,杈耙扫帚木锨,抓起什么用什么,归垛、收粮,打麦场上没有一个闲人,
就连我们这些孩子也赶紧帮着大人们撑麻袋。
对孩子们来说,麦子一上场,吃和玩的快乐也就随之而来。
吃的是烧麦穗,我们常常偷偷掐一小把麦穗,找一处没填平的白菜窖子,用火把芒刺烧去,
随之一种特别的香味便弥漫开来,急不可耐地拿起一支,用手狠劲儿地搓着,再鼓起腮帮把搓下的糠皮吹去,
顾不得满手灰黑便把麦粒塞进嘴里。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这堪称是一种美味。玩的快乐莫过于在麦场上“撒疯”了。
小伙伴们常把麦秸垛当成“蹦蹦床”,有时也玩“捉迷藏”,
那些堆得小山似的麦秸垛,到处都可以蜷缩着身子钻进去,然后从里面用麦秆把洞口堵上,
负责找的小伙伴们往往累的汗流浃背也找不到藏匿者。
记得有一次,小平子藏在麦秸垛里,竟然睡着了。
最后大人们扒拉麦秸垛才把他找了出来。 时光荏苒,如今,昔日麦收的场景不复存在。
我们也实现了儿时天天吃馒头的梦想。可当年的那些热闹和快乐却再也没有了!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