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这个时候,离高考还不到三个月,一直很关心我的舅舅打电话到我宿舍问我:高考有没有一点希望?
我很想说,有非常大的希望,可以考上985大学。
但我并没有这么说,只是简单地说了有希望,就怕考试出现意外,辜负了亲人的期望。
虽然我小学和初中一直是镇上的第一名,但是亲人们、老师们和村民们都觉得能考个本科就很不错了,
毕竟我们这个贫困的小镇并没有学生考上重点大学的先例。
从小学开始,学生们一放学就要做很多家务,根本没有多少时间学习。
大多数初中生考不上高中,早早就进入社会做建筑工、普工或服务员,并没有太多的选择。
极少数能上高中的,最后考上二本,也算是很成功了,至少会比初中毕业就工作的同龄人有了更多的就业选择。
高考分数刚好600分,这个分数放在现在,只能报华南农业大学或广东工业大学这类的学校,
但在十六年前,理科可以排到省6000名以内,省内学子最向往的中山大学,录取分也只是591。
所以毫无悬念,我被中南大学录取了。
当时录取通知书是送到村里的一个小商店里,村民们可能没有听说中南大学,
但录取通知书上写在全国重点大学,他们都对我刮目相看,跟我爸说我非常厉害。
不善言辞的父母,虽然嘴上并没有说什么,但我知道他们都很满意这个结果,很为我高兴。
一切都很平静,并没有所谓的大学宴,可能是因为我们太穷了,花一百块钱都要反复斟酌很久。
但非常幸运的是,上大学后,申请到了田家炳基金会奖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
还得到了一个好心人的资助,不然就算报了名,也很可能因为家庭经济情况而选择辍学。
这真是万幸的事情了。
上了大学之后,来自贫困家庭的我,劣势很快就显露出来了:
内向,不善交际,成绩也不如来自城镇的同学好,只拿过一次校级的三等奖学金。
这让我倍受打击,一度陷入对未来的迷惘之中。
但是大学培养了我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个能力将会影响我的一生。
即使我并不喜欢本专业,最后也很顺利地转码做了程序员。
毕业后,因为内向和表达能力的问题,没能去我一直向往的公司,薪资水平在程序员的群体中也只是中等水平,
但是经过不懈的努力,毕业七年后,我终于在深圳买了一个小房子,没有依靠任何人的帮助,完全靠自己。
程序员可能是一个吃青春饭的行业,但是失业的那一天,卖掉深圳的房子,相信可以从容地退居到三线城市。
最近了解了一些没有上大学的同龄人现状,过得不是很如意,对于未来,他们都比我更迷惘。
我想,这并不是他们能力不行,只是最初的选择不同而已。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