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较多了,心情累了;欲望大了,幸福少了。人生百味,繁华万千,终是过眼云烟,昙花一现。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观点 » 正文

​有人问我:“一个人去西藏,需要准备什么?

有人问我:“一个人去西藏,需要准备什么?什么地方值得去?”

我说:“如果单纯的是为了圆梦,为了疗伤,为了心中的诗和远方,就参照网上的旅游攻略和推荐的景点就行。

如果是有其他层面的需求,那准备好一双眼睛和一本《西藏生死书》” 

记得十年前,一位研究西藏的学者回帖,他说“多看西藏的人会变得勇敢。” 

后来,随着到西藏次数的增多,对这句话感触就越来越深。

但也深深遗憾,与那位灵魂摆渡人走散于岁月…… 

这一句话,其实有两个层面意思。 首先,“多看“西藏”的人”,指的是不止一次、两次甚至三次到西藏的人。

其次,是最核心的,那就是多看西藏的“人”。 

有人问我:“一个人去西藏,需要准备什么?配图

大部分到西藏的人,是为了看西藏的蓝天白云,看西藏的雪山圣湖,看被称为高原之舟的牦牛,

看奔跑的高原精灵藏羚羊,还有盛开的高原之花格桑花…… 

但“常看西藏的人”不全是为了看西藏的景,更多是为了看西藏的“人”,

我就如此。所以,每次去西藏,除了车上或酒店看随身的《西藏生死书》,

其它时间,我的审美大部分聚焦在西藏人的脸上。 

西藏人的面目和架构,曾经让希te勒专门研究过,甚至想找出某种和日尔曼人有关的规律。

那位学者就曾说:“西藏人,是人类的一种’硬件’标本。” 

到西藏,我基本是一头扎进藏北羌塘,因为,我太执念那里的冰川和在那里生活着的藏民。 

那里的西藏人,有一种灵性和勇敢的美。与他们的双目对视,是一种清澈见底的干净,

那种通透能回击到你的灵魂,他们的灵性也会陡然间给你一种力量,我的感觉就是一种无畏和勇敢,

还有一种莫名的想哭的感动。

不管是留着鼻涕的小孩,或是面如沟壑纵横的老者,都是如此…… 至于那本《西藏生死书》纯属个人喜好,

它用三分之二的篇幅讲如何“活着”,用三分之一的篇幅讲怎么准备“死”。

总之,它在我几次与生死交锋时,都如倚天剑一般。

所以,就成了我的偏爱,我也曾带着它去了比如的达姆寺,

当一手抚摸着ku髅墙,一手摸着包里的《西藏生死书》,就明白了“生而何欢,死而何惧?” 

“无羌塘,不西藏” 所以,去西藏的朋友,如果时间允许,身体允许,就去看看荒蛮苍凉的藏北羌塘,

那是西藏最真实的样子,去看看那里的人,看看比如的达姆寺,你会找到遗失了的自己……

(投稿)

老鲫鱼微信公众号

相关推荐

老鲫鱼微信公众号

猜你喜欢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