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翻了很多哲学、宗教和心理学的书,
发现通往终极道路的方向都是同一个——当下。
人的痛苦不是由客观现实造成的,
客观现实只会造成烦恼,烦恼不是痛苦,
烦恼只是有待解决的事项而已,
正所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烦恼本就是人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不存在通过勤拂拭来“勿使惹尘埃”。
痛苦是由人处于无意识状态时思维对当下和烦恼的抗拒而产生的。
思维喜欢确定性和可控感,
即使这个确定性的源头是痛苦,
所以思维喜欢回忆过去和幻想未来,
因为已经发生的过去具有确定性,
幻想的未来具有可控感。
而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当下是思维最抗拒的东西,
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感。
思维抗拒当下,于是产生了想抗拒却不可得的痛苦,
思维又继续抗拒这份痛苦,于是又产生新的痛苦。
思维关注过去,于是有了遗憾和悲伤;思维关注未来,
于是有了执念和绝望。
思维关注当下的话,就会发现其实当下什么都不缺。
在受思维控制的无意识状态下,任何行为都有迹可循。
知行是合一的,思维模式没变的话,你以为你是做错了选择,
其实你根本没有选择,从头到尾都是走在被思维控制的道路上。
你的潜意识正在操纵你的人生,你却称其为命运。
所谓的开悟,就是将思维仅当成是客体和工具,
始终保持意识的临在性和对当下的允许发生。
可以通过对思维的觉察和内观来练习。
佛家的入定,道家的打坐,禅宗的禅修,
西方的冥想,现代的正念,其实都是同一个意思,
用意识控制你的思维专注于自己的身体和当下。
修行修的就是意识对思维的控制能力。
得道前,砍柴时想着做饭,做饭时想着挑水,
挑水时想着砍柴。
得道后,砍柴时想着砍柴,做饭时想着做饭,
挑水时想着挑水。
一念之差,就是天堂与地狱,痛苦与喜悦的区别。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