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主旋律就是玩手机,饿了就吃零食,渴了就喝饮料,累了就睡会,醒来继续玩手机。
在这些奶头乐的慰藉下,逐渐失去了沟通能力、运动能力、
思考能力和竞争能力,臃肿的身材和漠然的眼神,
就是我旅途中看到的很多年轻人的状态,甚至包括孩子。
当然,如果这是一种休假的状态,暂时性的摆烂未尝不可,
如果是一种常态,甚至是一种多数人的生活状态就很可怕了。
但是也不要以为现在的年轻人都这样,你看看那些为了学业,
为了梦想奋勇争先的年轻人,看看站上奥运舞台的每一个青年人,
无一不是在拼命地挥洒着自己的热血和青春!

社会需要多元化,让每一个人自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显然是文明的进步,
可年轻人还有很长的人生之路,也还有来自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即便抛开这些责任,如此这般,恐怕自己生活下去都会很难。
同伴中有个一个带着2岁娃娃的妈妈,她们的攀谈中我知道,
她只有22岁,她就是我开篇描述的那种状态,从不和孩子沟通,一旦孩子打扰她玩手机,就会大声斥责。
坐在她后面近七十岁的奶奶立马就把孩子抱过去,她玩累了,就把手机给孩子,
自己睡觉,孩子只有玩累了,眼睛睁不开了,才会放下手机睡去。
六零后到八零后从小被灌输的就是努力去打拼,去肩负责任,
所以这几代人拉动了这个社会的经济快速向前,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而目前这个存量经济的时代,经济需要的不是创造,而是消费,
所以才有了各种支持他们躺平甚至摆烂的言论,
而个别青年人就会深以为然,就会活在娱乐、享受致死的状态中。
对于这些年轻人,很显然是我们教育的悲哀,这个教育包括了家庭、学校、社会,
特别是学校教育的功利化和育人功能的严重缺失,
分数高者高歌猛进,各种赞誉和光环加持,而分数低者只有望其项背,备受冷落,
索性就选择摆烂!
教育最大的失败就是让年轻人失去了方向感,
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辨别、选择的能力,墙头草随风倒,
今天听这个人的,明天听那个人的,就连小董的小作文事件和现在的离职这样完全的商业演绎行为,都无法看懂!
松弛感是对的,是尽力的前提下,对结果的释怀,而不是尸位素餐,
无论任何时代,面对生活都需要点积极向上,都需要适当地去打拼,
去创造,去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成就和精彩的人生!
(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