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陪一位来山的师兄到五台山论道的拍摄地看了看。
天道中,丁元英三人围坐的这么一块地方,已经变成法物流通处,
并且没有开门,略有一些遗憾。
很少有这么一部作品能够影响他的观众和读者这么深,
各个人物都对应的有相当的启示,而全书中最为精彩的,最能让人反复品味的,
自然就是这一段五台山论道 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
一悲一喜一枯荣,哪个前生注定?

这是丁元英的“道,”也包含着丁元英扶贫的“术。”
丁元英曾说,入不了窄门,也进不了佛道,所以这首诗的前两句,
就是在讲他自己对文化探究的思考,可以悟道,可以修行,但绝不全信,为何不全信?
一悲一喜一枯荣,哪个前生注定?
在他看来,纵然明白了道,任何事物也随时随刻存在着变化,情绪会变化,生死也会,故不执。
大师同他们二位喝完茶后,信手改为: 悟道方知天命,修行务取真经。
一悲一喜,一枯荣,皆有因缘注定。
只改了几个字,意义和境界全然变化,点原因此行上山心理也有了依托。
修改之后,平平淡淡,却也蕴含深意。
悟道也就知道了这件事的结果,丁元英你小子不用谦虚,这个结果不用我说,你也知道。
修行就要取真经,在外面搁着不进门,差一步就是差一步。
你之所以要来求一个结果是什么?
就是因为你没有入门,不过没关系,你有如此悟性,那么我把这个结果告诉你,
虽然你真的也已经知道了这个结果是什么。
一悲一喜一枯荣,皆有因缘注定。
矛盾来源于你对结果的没把握,现在你有把握了,那么此中因缘也就注定,你无法改变。
改了九个字,把丁元英的“我执不执”化为“道法自然。”
丁元英感谢大师点拨。
离开后,兴致之余,香烟一根。
袈裟本无清净,红尘不染性空。
幽幽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
人生一场,大师有大师的道,凡人有凡人的道,
我们读者也有读者的道。或“袈裟”或“红尘,”
这都是我们的选择和悟性,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是“痴人说梦。”
(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