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即将到来,最为我们普通家庭的父母来说,
最好不要帮孩子找工作,孩子毕业了,给他建议和寻找的方法以及一些你成功的间接经验给他,
让他自己生存,在此阶段,你负责就是金钱的支撑和寻找中的费用,
实在找不到了再说,父母帮孩子找工作,
剥夺了孩子找工作的锻炼和失败经验的辨别,帮得了这次,下次呢?
否则在未来双方都会很疑惑,甚至对自己的模式产生疑惑。
孩子对家长养成依赖,时间长了变成迟钝,父母总是会西去,你能关照一辈子么?
回望社会上的成功人士,有几个是依赖父母的?
很多人后悔自己错失了一份“很好的”工作、错过了一个“很好的”异性。
这些想法的本质,其实往往是在美化自己没有选择的那条路。
然而,你没有选择的那条路,未必就是平坦的,也许你走那条路之后,还不如你当下行走的脚步,或许会翻车,谁知道呢?
你说你错过了一个美丽的异性,然而就算你当年没错过她,结果就一定好吗?你能保证她能和你过得幸福?
誓言是理想,而理想不一定实现,在你奋斗努力的时间里,双方羽翼是否是一同振翅,你和她会因为思想不合拍而在一个触发点道别?
所以,你没选的那条路其实也未必适合你,天下没有完美的选择,既然已经选择了,把当下组合经营完美,才是正经事。 “
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是一个落后的观念。
在一个发达、成熟的商业社会,一定是陌生人社会,这就是为什么我一定要告诉孩子,
一定要生活在发达国家的一线城市一样,机遇多不需要依靠朋友的,
例在年薪150万以上的职位基本上都是通过猎头牵线撮合的,很少高薪岗位是通过朋友介绍的。
一线城市只要想做事,只要你勤奋肯干,基本上可以说没有找不到工作的。
那什么环境是“出外靠朋友”的呢?答案是:商业不发达的、信息闭塞的小城市,只有商业落后的区域,才是靠朋友吃饭的。
一个东方大国的四五线小城市就是这样且必须这样的意识才可以生存。
为什么我每次旅行都去欧洲和发达地区一样,因为富才会友善。
我在东南亚为了赚点外汇,负责六个国家的地产工作,那边的民众刻在骨子里的就是,穷起盗心,
眼神里乞求,盼施舍,每次回国都不想再去了,这就是狗爹对发达国家和贫困国家的认知,永远在大城市生活,
旅行都按世界GDP排名表玩儿。
在柏林对一个人说,出外要靠朋友,靠朋友才能有饭吃,这位爷听起来简直无法理喻,成熟的商业社会,
给陌生人打工、做陌生人的生意才是常态,假如你带着“出外靠朋友”的理论去践行,
人家会说你交朋友的动机不纯、太功利。
(投稿)